现代医疗体制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是来自慢性病,美国的医疗费用支出中有86%的比例是用于慢性病人,因此,医疗体制的设计必须精心考虑如何给予他们治疗。无论是心血管堵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还是癌症、高血压等,只会不断增加。而这正是医疗体制关注的焦点。这是经济学家,现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疗伦理与政策学院主席的伊齐基尔?伊曼纽尔(Ezekiel Emanuel)所著《未来的处方——高效医疗组织的12项转型实践》所描述的。
该书还从“医疗的去机构化”以及重视行为健康,对医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该书认为,在医院提供治疗对慢性病人而言,并非最好的方式。医院治疗属于急性干预,而慢性病人并不需要总在医院,他们对医院的利用将越来越少。美国把治疗搬出医院,这在英语里被称为“医疗的去机构化”。过去35年来,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医院床位减少、收治病人减少的现象。1975年,美国共有130万张医院床位,而今天,医院床位却减至83.3万张。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在医院提供的服务,如今能在医院外更高效、更低价地提供。
目前,所有发达国家都更加重视行为健康。EzekielEmanuel在发布会上通过视频告诉大家,150年前,当精神病学兴起时,美国把行为健康、精神健康同传统医学分开,将其设置在独立的机构,安置在不同的地方,没有把精神病医生的建议和普通医生的建议结合起来。但今天认识到这是个严重的错误,病人的精神健康已成为发达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不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还包括治疗引起的压力、癌症造成的焦虑等,这些压力和焦虑会导致医疗成本的提升,对病人也不利。要解决精神健康的问题,就意味着把行为健康与普通治疗结合起来。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该书对我们的借鉴意义很大,并已着手组织翻译这本书。他认为,医改的需求侧变化带来相应的供给侧转型应特别引起关注。供给侧的转型来自于技术的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互联网医疗医药、家庭医生制度、新型医保支付模式、商业保险的巨大潜力等一系列政策改革和模式创新。从商业运营的视角看,平安医保科技副总经理兼首席医疗官郑毅基于目前中国老龄化逐年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升高、医疗费用激增的现状,指出商业健康保险对于补充医疗健康保障的重要作用。平安医保科技正在利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搭建管理式医疗平台,协助政府管控医保,服务商保以及供给方和患者。他认为这是一个很艰难的探索,但值得去做。
《比较》编辑部的吴素萍认为,中国的医疗改革虽说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已经覆盖了将近95%以上的人口。但改革要真正惠及所有的参保患者,让大家不仅病有所医,而且获得高质量低成本的医疗服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EzekielEmanuel作为奥巴马医保提供政策设计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对医保体和医疗改革有深入的研究,这本书对我国的医改应该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吴素萍说。(杨光)
关键词: 医疗改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