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游戏包含着“虚拟社会”的特点,极其容易带来沉浸感和满足感。适度接触网络游戏,有助于未成年人缓解学压力、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自我认同感。然而,在追求刺激的心理需求驱使下,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开始难以控制游戏时长,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有未成年玩家因缺乏现实社交而格孤僻,有未成年玩家因作息不规律而身心受损,更有甚者因难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不但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成长,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之痛。

此次被称作“史上最严网游防沉迷规定”的“时间新规”,设置了“物理”隔断,迈出了筑牢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高地”的关键一步。在接下来的每一步中,家庭、学校双方都需要持续在线,跟网络游戏争分夺秒“抢”未成年人的未来。

家庭“上线”守好第一道防线,转移孩子“兴奋点”,抚慰青春的“疼痛”。一方面,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背后,往往是父母失职、教育失位和亲情缺失。毫无疑问,家长应以身作则,放下手机,用面对面代替“屏对屏”,架起亲子之间友好沟通的桥梁,拒绝将成绩作为孩子是否能接触网络游戏的砝码,引导孩子限时、理游戏,让其正确面对电子产品“诱惑”。另一方面,在网游时长受限之后,之前沉迷于网游的孩子将会感到无穷空虚。家长应帮助这部分孩子填补时间和精神空白,让孩子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而不是将更多电子游戏作为逃避成长问题的“避风港”。

学校“线下”筑牢学生健康成长的屏障,重构学生的“兴趣点”,让“退游”后的童年有处安放。首先,网络世界价值观念多元,网络游戏良莠不齐,学校应坚持“管”“教”结合,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提升网络素养,与网络建立适度关系。其次,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精神生活条件和环境,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事情做、沉得下心,进一步满足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心理需要,对家校联合的防沉迷管理心服口服,无处“逃票”。最后,学校应引导学生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主体精神,帮助他们将兴趣爱好发展成特长,从根本上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网游这一社会“痛点”。(记者 晋钰佳)

关键词: 家校联合 网络游戏 争分夺秒 未成年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