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是第22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与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北京IP”)在京举办“智汇医疗•智创未来——知识产权运营与医疗感知成果转化论坛”。
会上,“中国研究型医院—北京IP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联合北京IP进行“专利视角下医院创新转化贡献率分析”发现,我国拥有专利申请的4000多家医院中,PCT国际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0.38%;13万件中国有效专利中,有效发明专利占10.8% ,有效专利转化实施率仅4.3%,均低于我国专利指标平均水平。而践行研究型医院建设理念的214家学会会员单位虽仅占我国大型医院的5%,其优秀级专利数占到31.4%。
基于上述背景,双方探索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打造研究型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畅通医学成果0-1、1-100转化链条。征集活动主要面向学会139个专业委员会、300余家临床与科研兼优的三甲医院会员单位,旨在促进医学原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最大程度激发创新源头质效,助力我国医疗健康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和医学科技自立自强。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在致辞时指出,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完善制度供给和政策体系,通过畅通流转、金融赋能,多措并举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见效。2021年,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额达3783亿元,其中出口额增幅达27%。全国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运营次数达到48.5万次,同比增长19.7%;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42.1%。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刘希华介绍,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经济相互衔接、相互结合的复杂过程,也是风险与收益相互平衡的过程。医学行业领域成果转化更具复杂性,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为此,双方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司)”。
转化平台将以医学专家为核心、以产业资本为动力、以科技服务为保障,通过专业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市场化的中试转化资源支持,探索临床专科技术发展和医药工业创新研发并进的模式,实现医疗器械领域关键技术的“从0到1”的突破,加快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建立医生和企业都有所得的科学机制。
论坛还发布了《全球医疗感知领域专利布局研究成果报告》。该报告由北京IP联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打造,基于全球海量专利大数据,全面盘点了全球医用传感器产业技术全貌,重点围绕国内外医院、企业的技术方向和创新实力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全球医疗感知技术的最新动向和技术热点,为国内相关主体加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提供有益参考。
此外,中国医院知识产权“十佳”名单揭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10家医院入选“中国医院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十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10家医院入选“中国医院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十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团队的缺血预适应治疗仪技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高小峰团队的医用传感器操作设备技术等10个团队入选“中国医院医疗感知专利技术及发明人团队十佳”。(记者: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