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来临和多地跨省游的恢复,促使暑期旅游市场开始升温。为此,安徽、山西、海南等地纷纷采用“旅游+”打法,向外探索农旅融合、体育旅行、研学游等更多元的细分道路,通过“旅游+”的方式刺激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值得鼓励和期待。

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下符桥镇,当地依托红色文化、绿色资源和宋代陶瓷窑址遗存,建成三尖铺红色旅游文化中心、智趣田园综合体和霍山窑陶瓷研究所,成为游客接受红色教育、体验农事、亲子游乐、体验制陶工艺的好去处。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当地走出了一条促农增收的致富路。

6月9日,山西印发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长城体育运动旅游产品,积极推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强体育赛事品牌,实现文化体育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文化旅游产品升级。

以开阔眼界为目的的“研学游”是家长带领下的中小学毕业出行首选,“亲子研学”近一周在马蜂窝站内的搜索热度上涨33%。进入暑期后,各地的博物馆、天文馆、文化馆等知识文化类场所有望迎来大批亲子客群。5月29日,海南万宁围绕红色资源、海洋海岸资源、地质地貌科考资源、热带植物景观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侨乡历史文化资源等,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推出五大主题研学旅行线路,助推擦亮海南研学品牌。

疫情反复,给以线下场景消费为主的旅游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发文分析,旅游业供给端的相关企业和从业者正面临困境,也在不断尝试突围,旅游业的产品结构、产业链条、供给模式、业态组合、投资结构、服务方式等都存在较大的创新空间。

由此看来,各地挖掘历史、农业、教育方面的特色资源“旅游+”的做法,是进行业态组合的积极尝试,为当前渴求机遇的旅游市场吹来“东风”,也为旅游市场柔性对冲未来潜在的疫情风险带来启示。

一方面,跳出单一的“打卡式景点”产品供给,多元探索旅游市场的垂直细分领域,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针对性回应,从而利于强化消费黏性,打造具有记忆点的地方旅游品牌。另一方面,多业态组合为人才流动、技术流动、知识流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甚至创造出新的岗位和人才需求。例如,许多农旅融合园区在引入旅游业务后,需要相应的人员提供游客讲解、品牌运维、果品销售等服务,而研学游更需要专业人士提供研究和开发支持,帮助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实现有效联结。

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的业态组合并不是简单地做加法,其重点在“融合”,即找到个性化的、有良好旅游体验的契合点,突出对旅游主题的规划设计,并将其发展成能带动消费的模式。

因此,在农旅融合、体育旅行、研学游等模式中,消费项目已不适宜原样沿用,而要结合模式特征进行开发,例如开展农产品体验式营销、进行体育旅游事前培训、开发研学旅行配套读物等,从而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创造更多需求点和满足方式。期待“旅游+”的创新性做法,能够为行业的纾困发展探索出更多可能。

关键词: 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 打卡式景点 体育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