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公募基金2022年上半年成绩单出炉。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公募基金数量已突破万只,规模重回26万亿。投资业绩上,各类型基金则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点。个人以为,在公募基金数量突破万只的背景下,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公募基金行业洗牌或已不可避免。
对于公募基金而言,投资业绩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今年上半年,除了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以及另类投资基金获得正收益外,其他类型的基金回报持有人的基本上都是负收益,比如像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国际以及FOF的年内平均业绩分别为-9.44%、-7.13%、-9.32%和-4.84%。难看的数据背后,是持有人财富的缩水。
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其角色定位则是代人理财。从多年以来的发展看,公募行业所产生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市场质疑其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模式自不用说,与此同时,公募行业在多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有必要引起市场的高度重视。
比如公募基金行业跑马圈地现象严重。发行更多的基金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意味着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2017年至2021年,公募基金数量分别为4841只、5626只、6544只、7913只、9288只。截至2022年6月份末,数量达到10077只。可以看到,近些年公募基金数量每年都要上一个台阶。个中既有市场发展的因素在内,也与基金公司跑马圈地观念浓厚密切相关。
公募基金清盘已成为常态。统计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清盘数量达到95只。除此之外,截至6月底,包括今年新成立的基金在内,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基金已突破1000只,占比10%。毫无疑问,这类“迷你型”基金绝大多数都存在清盘风险。众多公募产品清盘,既浪费基金公司的人力、物力,也增加了监管成本。而且,基金清盘对于基金公司的品牌、声誉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导致投资者今后在申购新基金时有无所适从之感。
新基金发行中出现的“帮忙资金”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新基金发行出现帮忙资金已是行业公开的秘密,这显然并不利于行业发展。为了新基金能够顺利成立,帮忙资金有时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像融通稳健添瑞2022年11月成立时,规模刚超2亿元。一季报显示,年内3家机构投资者集体赎回份额5998万份。期末该基金份额仅为525.85万份,其中1家机构持有520.1万份。如果没有帮忙资金,该基金发行注定会失败。
此外,公募行业违背契约精神的案例也较为常见。今年5月份,证监会发布的《机构监管情况通报》曾指出基金投资出现的“风格漂移”问题。基金合同对于相关基金产品投资方向、投入资金比例等都会进行原则性的限定,但实际操作中,公募基金产品“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颇为常见。基金投资出现“风格漂移”现象,将产生基金招募书涉嫌虚假陈述、误导投资者、容易在市场上引发“羊群效应”、导致公募基金信用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值得警惕。
跑马圈地、产品频现清盘、帮忙资金、违背契约精神等,既不利于维护持有人的利益,也不利于基金行业的做大做强。个人以为,公募基金数量突破万只并不值得骄傲,毕竟,其中面临清盘风险的基金不在少数,且真正能够持续回报持有人的基金产品亦并非占据多数。
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尽管公募基金行业已建立产品清盘的退出机制,但显然还远远不够。目前沪深股市的退市制度中,既建立了主动退市机制,又建立了强制退市机制,这一点值得公募行业学习与借鉴。虽然公募产品通过召开持有人大会清盘属于主动退出行为,但强制退出机制的缺失,客观上导致了公募基金行业实现了做大,但没有做强现象的出现。
个人以为,建立公募行业强制退出机制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对于长期(比如五年)不能回报持有人的基金产品,应责令其清盘。建立强制退出机制,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既倒逼公募行业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也将倒逼公募行业提升研究能力与投资决策能力,进而提高基金产品的盈利能力。如此,真正受益的不仅是基金公司,还有行业的发展与持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