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怎么读
[kōng hóu]
箜篌怎么读
箜篌,读音kōng hóu,箜篌是一种拨弦乐器。名称来自古代西域的译名。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
箜篌是什么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据考证,箜篌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箜篌与现代哪种乐器最像?
如果说与箜篌最像的现代乐器,莫过于竖琴了,竖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起源于古波斯(伊朗),据埃及古图记载,此种乐器出现于公元前三、四千年。当时的形状犹如一个有弦之弓。
箜篌与竖琴的区别
首先是箜篌,它分为竖箜篌和横箜篌,而从外形上面,竖箜篌与竖琴大致相似,不同的是,箜篌有类似古筝的琴码,而竖琴没有,再一点就是箜篌的共鸣箱是梨形的(可以想想琵琶的形状),而竖琴的是三角形的。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箜篌是中国古乐器,所以箜篌的乐器上面都会有类似凤回首的图标,非常有中国韵味,而竖琴是没有的。
其次就是材料,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音箱多是皮革制成,张着20多条弦,并且是双排弦,而竖琴是单排弦,并且它主要有一垂直的前柱、一斜立的长条形音箱和位于上方的弯曲的琴颈,形成一三角形琴架,琴弦自上而下与前柱平行地绷于琴颈与音箱上,琴身是木制结构。
把箜篌和竖琴的音色对比一下:竖琴的声音好像是从水下发出的,整块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较清纯、柔和、稳定;箜篌的声音好像是从透明的水上发出的,连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动,比较清亮、浮泛、飘忽。把箜篌和古筝的音色对比一下:古筝更醇厚幽远,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绿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灵,更鲜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声。
箜篌是民族乐团之中的乐器,竖琴是西洋管弦乐团之中的乐器,这就很明显了。
关于箜篌诗歌
孔雀东南飞
[汉] 汉无名氏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有省略)
李凭箜篌引
[唐]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省略)
明妃曲四首
[唐] 储光羲
西行陇上泣胡天,南向云中指渭川。
毳幕夜来时宛转,何由得似汉王边。
胡王知妾不胜悲,乐府皆传汉国辞。
朝来马上箜篌引,稍似宫中闲夜时。
青谿小姑曲
[明] 吴鼎芳
十五盈盈学解愁,珠帘不卷倚箜篌。
多情明月无情水,夜夜青溪映酒楼。
慰人悼亡
[明] 高启
朱字箜篌委网尘,月明不见理丝人。
镜台窗下樱桃树,应是当时折剩春。
浣溪沙
[宋] 洪咨夔
细雨斜风寂寞秋。黄花压鬓替人羞。归舟云树负箜篌。燕子楼寒迷楚梦,凤皇池暖惬秦讴。暮云凝碧可禁愁。
无题
[宋] 陆游
珠靴玉指擘箜篌,谁记山南秉烛游?
结绮诗成江令醉,橐泉梦断沈郎愁。
天涯落日孤鸿没,镜里流年两鬓秋。
不用更求驱豆术,人生离合判悠悠。
湖州歌九十八首
[宋] 汪元量
东宫雪里燕三宫,妃子殷勤把酒锺。
百十箜篌弹玉指,两行珠翠击金镛。
宫词
[明] 朱权
庭梧秋薄夜生寒,谁把箜篌别调弹。
睡觉满身花影乱,池塘风定月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