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享单车企业陆续上调用户骑行费。有专家指出,作为用户解决通勤“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交通工具,一味地涨价恐怕会造成用户的流失,用户的体验始终是该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记者采访了解到,此次调价不仅在数字上触动了消费者,也让一些消费者对后续价格趋势产生担忧。(8月16日《工人日报》)
理性来看,共享单车只是单一服务平台,实践也证明其很难找到其他营收增值的途径,如承揽广告补贴运营等。所以,运营的成本以及盈利诉求只会向价格转嫁,涨价便是一种必然。
不过,共享单车失去低价骑行的便利,其参与城市交通的比较劣势就会被放大,如速度慢、风吹日晒等,如果花的钱比乘公交还多,性价比就弱了许多。可见,共享单车骑车价格是尴尬的“两难”命题,不涨平台亏不起,难以为继;涨了,市民不买账。
当然,涨价后骑共享单车比公交贵,并不是说公交车的经营成本就比共享单车低,毕竟城市公交有很强的福利性,公共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补贴以及配套建设投入,这些无法反映到价格上。
在城市,自行车出行可以弥合“最后一公里”的缝隙,还能吸引居民低碳绿色出行,具有超越交通工具本身的意义,这也决定了它在城市交通服务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存在。事实上,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很多城市都曾经出现过公共自行车,由政府兴办运营,低价提供给居民使用,功能与共享单车差不多。
无论是公共自行车,还是共享单车,低成本骑用都是激励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的源动力。换言之,稳定自行车出行,无法依赖纯粹的市场化服务,需要适度的公益性。当前,共享单车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城市有必要将其纳入公共出行体系中给予必要的扶持,不宜放任其自生自灭。
如,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按平台投放共享单车数量,以每车一定金额的标准,对企业给予补贴,换取骑行稳定低价,既帮助缓解平台运营成本的压力,又将城市自行车出行群体规模与频度稳定在适度区间内,引导良性循环,使得共享单车成为公共交通出行体系中稳定组成部分。(木须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