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

2、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4、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月牙泉、莫高窟九层楼和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月牙泉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月牙泉是一泓神奇的泉,自古以来就有传神的记载。敦煌遗书载“鸣沙山中有井泉,沙至不掩……绵历古今,沙填不满。”古诗中则有“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银沙四面山环抱,一池清水绿满涟”。千百年来,河西不少名城重镇、关隘哨卡为风沙埋没,许多村庄农舍、植被、牛羊,为黄沙侵袭。风沙吞噬了千年风华、百年繁荣。尽管鸣沙山“沙声吼如雷,声振数十里”,月牙泉却不被淹没,依然澄碧依旧、月弦如故,这不能不称之为“神”。

月牙泉奇就奇在她千百年不枯不竭。狂暴的沙漠和静谧的清泉本是不共戴天,难以共存的,更何况处在暴热、干燥、蒸发量极大的沙漠气候的烘烤之中,沙和泉却能悖世之惯例,沙不填、泉不枯,如此神奇景观,还得归功于自然的造化。

月牙泉位于鸣沙山沙峰漠谷问的小盆地中,为沙山环抱,南北最宽五十四米,东西长近三百米,泉沿向南凹,向北凸,向东西两端逐渐变窄变尖,水面形状酷似一弯新月,泉水弓背的一面(北面)距泉边十多米处,是高耸二百多米、峰峦陡峭的沙山主峰。

南面是一片距水面几米高的沙土台地,过去台地上有寺院庙宇、殿堂道观百余所,楼阁亭台鳞次栉比,岸边沙枣树、榆树、杨树、红柳蔚然成林,景致壮观而幽雅,有些地方还种植庄稼,足见台地之广大。台地后面也是一座高大的沙山,与主峰遥遥相对;东西两面月牙尖岸则是逐渐高出水面的宽阔平缓之沙垄,起伏延伸。

月牙泉常盈不枯,恒久生存,还由于泉底有逆断层储水构造,属典型的古河湾风蚀残留湖,处在风蚀凹地和新月形沙丘间,也叫风成湖。以前鸣沙山中还有几个储水小湖,都和古河道的大部分一起被流沙埋没了,惟月牙泉这片残留河湾地势较高,河流渗漏的地下水汇集于此,又受到周围特殊地形地势的保护,得以幸存。

其水源来自鸣沙山下含水层位置较高的地下潜流,一般不受外界气候环境的影响,水量稳定,而月牙泉处在古河道河湾残留形成的湖盆洼地中,离潜水较近,容易接受地下承的补给。所以,水面虽小,但底部水路畅通,涟漪荡漾。

敦煌地区历来西南风较多,刮西风时,由于泉附近比较潮湿且以前有植被,近处沙坡低缓起伏,而较远处又为高山所围,困之沙刮不起来,而远处的沙又吹不到泉边;起南风时,泉南有广阔的高台及树木、建筑阻隔,沙子很难落人水中,同时还把北面山脚流泻下来的沙吹卷到鸣沙山上,从而防止了北山脚抄子堆积拥向月牙泉。起北风时,主峰另一面的沙子飞速地治月环形涉丘向山梁上滚动,沙子沿山梁上滚,速度迅急,动能很大,所以吹到山背的沙子速度掇快,而月牙泉一边主峰坡度极陡,山脚距泉沿近而山高,因之沙子从山脊骤然飞起,凌空而过,飞越月牙泉,落到对岸。

风越大,沙子落下距泉越远,而山下因有主峰为屏,几乎无风。这就是“虽遇烈风而泉不为所掩”及“沙挟风而飞响.泉映月而无尘”的原因所在。凡到过月牙泉的人,无不为泉不为风吹、不为沙填,纤尘不染的奇妙神秘的景观惊呼、赞叹。可以说月牙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就是大自然赋予它最好的保护神。

关键词: 月牙泉的形成原理 月牙泉位于中国哪个省 月牙泉怎么形成的 月牙泉位于我国哪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