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股份两跌停,投资者不能亏的稀里糊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于持有国联股份的投资者而言,无疑是飞来横祸,这个损失究竟应该由谁来买单?是无辜的投资者吗?这似乎有违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

国联股份是机构抱团的超级大牛股,被戏称为工业拼多多,属于主营B2B电子商务和产业互联网的平台,上市以来国联股份的营收从9.09亿增长到372.3亿、增长近40倍,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从2392.14万增长到5.78亿、增长超24倍,得益于营收利润飙升,深得机构资金的青睐,股价也是一路暴涨,国联股份发行价是15.13元,一路涨到近期最高131.75元(未复权),上市三年大涨近22倍,最高市值达到642.17亿。

在股价位于历史高点附近,突然之间,国联股份遭遇飞来横祸,投资者关灯吃面,一篇非常有分量的分析质疑文章横空出世,这一篇文章出自专业人士手中,数据较为详实,论证推理也是较为严谨,语言也是非常朴实,并不是什么标题党之类的文章,其影响也就很大,让国联股份连续两个一字跌停,此后股价出现震荡,四个交易日,股价从126.13元,跌倒了最低93元,每股跌幅达到33.13元,跌幅26.3%,最新收盘价是103.13元。

面对股价暴跌,一般投资者损失惨重,就是机构投资者包括明星基金经理也是损失惨重,刘格菘管理的产品让基民一个交易日浮亏近5亿元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刘格崧巨亏,在于三季报显示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先锋、广发小盘成长、广发双擎升级、广发创新升级灵活基金均顶格配置了国联股份,该股占四支产品的基金净值比均接近10%,占公司总市值的比例8.1%。

《国联股份的惊天谎言?客商复杂交织背后“隐现”融资性贸易网》,文章核心是三个问题1、国联有没有利用融资性贸易助推业绩膨胀扩张?2、为何人均创收如此巨大?3、不断募集资金究竟是融资性贸易网络中的一环,还是公司确实有资金需求?最近有关人士就关注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掩盖造假的马甲问题,另外,国联股份旗下一家只有4个人的子公司在2021年竟然创造了25亿的营收,人均创收超6亿,且公司整体人均创收更是远超电商巨头京东的10倍,这样的创收能力,颇令人吃惊。

因为是专业人士质疑,股价跌停,交易所也是马上行动,发出问询函,要求公司核实文章报道利用融资性贸易助推业绩膨胀扩张、人均创收异常、募集资金使用等事项是否属实,要求披露公司与亿利洁能、东岳飞达历年交易情况,要求公司披露货币资金余额及存放情况以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交易所问询是一个常规动作,并不是一个十分严厉的监管动作,只是要求公司对媒体质疑作出一个回应,不做任何的真假判断,截至目前国联股份尚没有正式回复交易所问询,表示尊重媒体的监督。但媒体所质疑的所谓融资性贸易、人均创收异常、人员问题、募集资金使用等事项均不符合事实。同时发布增持股份公告,以示对公司未来的看好,向市场显示一种信心,国联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刘泉、钱晓钧,及董事兼财务总监田涛,董事兼董事会秘书潘勇等14位高层管理人员,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以及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拟自2022年11月29日起6个月内增持公司股 份,拟增持金额不低于5020万元且不超过10040万元。

从股价走势看,两个交易日跌停以后,第三个交易日股价有所企稳,但第四个交易日股价再度出现大幅波动,曾经一度摆出冲击跌停的态势,但最终在大量买盘推动下,竟然小幅收涨0.61%,但是截至笔者写作此文之际,笔者尚没有发现公司高管增持公告,究竟是何方资金托盘不得而知。

国联股份作为公众公司,媒体和专业人员有质疑监督的权利,只要采用的数据具有真实的来源而不是虚构,文章基本基于事实也就不存在故意地抹黑,就不构成任何的侵权;作为国联股份只要自身财务数据真实可靠,没有弄虚作假,那就是真金不怕火炼,质疑过后,股价是可以收复失地的,但是如果自身存在某些财务瑕疵,一旦被质疑撕开一个口子,那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现在是国联股份做出澄清,但十分简单,难以消除市场的疑虑,而投资者又很难判断文章质疑的真实性,自然选择先抛售股份回避风险,要不然股价就不会大幅波动,虽然交易所发出问询,但也无法当一个裁判,判定谁对谁错,面对媒体和专业人员的质疑,股价的大幅异动,作为监管机构的证监会并没有回应,个人认为,国联股份肯定会进行回应,并坚决否认媒体的质疑,但是否能够完全打消市场投资者的疑虑,可能是颇有悬念的,监管是有介入核查的必要,即使监管暂时不介入核查,也应该要求继续督导的券商和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必要的核查。

国联股份被质疑,股价大跌,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真相,而不是成为一笔糊涂债。投资者即使亏钱也要亏一个明明白白,不能亏一个稀里糊涂。

关键词: 募集资金 专业人士 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