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企稳回升


(资料图片)

但反弹力度仍存不确定性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持续优化和支持房地产行业的政策陆续出台,制约我国经济复苏的两个主要因素均出现实质性变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2023年我国经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但是,对于接下来经济反弹的实际力度究竟如何,与会专家的观点存在分歧。

认为经济反弹力度会相对有限的理由

一是疫情冲击对居民和企业部门具有中长期影响。与会专家提出,接下来的经济改善可能会有一个特征,即宏观反弹,微观可能仍然受限。原因是疫情对居民和部分中小服务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造成较大损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和企业的长期预期。即使疫情冲击消退,这些市场主体也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回到疫情之前的状态,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部分学术研究将这种现象称为“疤痕效应”。

二是房地产行业仍面临严峻的债务压力,且城镇化、人口结构等长期因素决定了房地产需求会持续下降。近期,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房地产的政策,且以金融政策为主。部分专家认为,相关政策会在接下来逐步发挥出支持房地产复苏的效果,但是当前房地产行业普遍面临的债务问题仍然存在,尚未得到实质性化解。同时,房地产行业还面临城镇化进程放缓、房价收入比偏高等长期制约因素,对于行业下一步发展保持谨慎乐观。

认为经济反弹会比较明显的理由

一是疫情防控措施优化有利于释放前期被压制的需求,生产秩序也会更加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复苏。与会专家提出,从东亚经济体疫情政策调整后的经验看,在最初的一个季度内,病毒快速传播会让经济和消费承受新一轮冲击,这个阶段消费和投资还会下降。随后,这些东亚经济体普遍出现比较明显的触底反弹,并没有看到明显的“疤痕效应”。原因是前期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尤其是服务消费需求恢复,生产秩序变得更加稳定并带动投资。有专家测算,因疫情导致的延迟消费占今年社会零售总额的14%左右,这部分消费的释放会对经济复苏形成支撑。

二是当前房地产下行深度已经低于长期趋势,且房地产政策已经出现比较明确的拐点,短期内房地产有望企稳,对经济的拖累会明显减弱。有专家指出,本轮房地产下行深度前所未有,新开工面积较2019年以来的平均水平减少了接近一半。即使考虑城镇化、人口结构等长期因素导致的房地产需求趋势性下降,当前房地产的供给水平大概率已经低于长期趋势,个别地区的供给缺口已经出现。同时,预计已经出台的政策在为房地产提供融资支持、缓解房地产现金流问题等方面将发挥比较直接的作用,带动房地产竣工和新开工恢复。因此,需求长期下行的趋势性因素不会在短期内对房地产复苏形成制约。

围绕明年通胀水平和人民币汇率走势,与会专家也有不同看法。

有观点认为,明年经济反弹力度不会很大,通胀压力并不大。而国际市场上依然存在“美元荒”风险,叠加当前中美利差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经济重新开放之后,服务贸易逆差会继续扩大,因此接下来资本流出压力依然存在,人民币仍会面临潜在的贬值压力。

但是,也有的观点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国家都会在疫情放开之后迎来新一轮的通胀,只是通胀的持续性会有一定差异。因此,随着国内经济景气程度以比较快的速度回升,2023下半年通胀水平或许会逐步提高,也可能会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导致的通胀压力。同时,明年美联储加息进程大概率会继续放缓,我国明年资本流出压力会略小于今年,人民币单边贬值压力并不大,更有可能是双向波动。

宏观政策正处于较好的发力窗口期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触底反弹的初期,反弹动能较强,市场主体之间最容易形成合力,此时加大宏观政策的托底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宏观政策正处于较好的发力窗口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应有所作为,促使我国经济尽快回到潜在增长轨道上。

首先,财政政策要更有力度,适时突破3%的赤字率约束,财政支出重点考虑补贴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专家指出,所谓3%的财政赤字红线对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构成约束,同样不应作为我国的政策依据。同时,我国公共债务尚没有对财政造成实质性约束,应该适时突破3%的财政赤字率。学术研究和国际经验表明,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以较好消除灾害冲击对居民部门的中长期影响。因此,积极扩大财政预算赤字并将更多财政支出用于转移支付,可以同时起到稳定短期需求和改善长期预期的政策效果。

其次,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的宽松空间。多位与会专家提到,接下来货币政策仍有降息空间,降低利率和释放流动性也是支撑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降低利率之后,叠加疫情防控优化带来的经济改善,新的贷款需求也会释放出来。与此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可以释放积极信号,改善市场预期。如果经济运行强于预期,货币政策也可以更加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应对。

最后,抓住经济向好的宏观环境,实质性推进经济领域的改革,提高潜在增长率。一是在加大财政支出力度的同时,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的来源。二是监管政策要更加稳定、透明,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三是通过推出阶段性的优惠措施,如对新设立企业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关键词: 与会专家 货币政策 房地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