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R曾经被寄予厚望,可到期就兑回,回流国内变成A股,意义大打折扣。
A股发行GDR,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是很快让国内股市投资者买单。
(资料图片)
A股上市公司一直存在投资饥渴症和融资饥渴症,只要有融资机会,都会千方百计的实施,至于实施效果如何,很多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募投项目不达标成为资本市场的常态。但是不要紧,一次募投项目不达标,再来一次又何妨?
为了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优化升级互联互通机制,将深交所和德国、瑞士纳入互联互通适用范围,这为A股上市公司在瑞士伦敦等地发行GDR奠定了制度基础,今年以来,GDR发行不断扩容,据媒体统计,截至12月20日,今年已有9家上市公司成功发行GDR,另有31家公司正在推进GDR发行事项。
到国外融资募集资金,回流国内投资或者是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是国内某些专家长久以来的梦想,毕竟成为上市公司出海的一条新捷径,又可以让国际市场投资者更加了解A股上市公司,GDR发行有时间短、募集资金限制少、价格也较高的特点,深得上市公司的青睐,年内共有40家上市公司启动了GDR发行事项。其中,前三季度分别为4家、8家、9家,第四季度“提速”明显,截至12月20日已有19家,如果全部发行成功,融资规模可以达到1000亿元级别,这可以减缓A股的抽资压力。
但是A股上市公司在瑞士发行的GDR并没有得到国际投资者的长期青睐,走出国门融资不假,但也只是在国门附近作短暂的停留而已。《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第三十八条规定;“境内上市公司在境外公开发行的存托凭证自上市之日起 120 日内不得转换为境内基础股票。因此所有发行人都是规定本次发行的GDR自上市之日起120日内(可以简称“兑回限制期”)不得转换为A股股票,国际投资者一旦过了兑回限售期,很快就会把GDR转化为A股股票,大概率已经抛售了GDR,实现落袋为安。
杉杉股份公告,自2022年11月25日起GDR可以转换为公司A股股票,12月2日,就见到杉杉股份发布公告“存续GDR不足实际发行数量的一半”,实际上明阳智能、科达制造、国轩高科和格林美等上市公司也都发布公告,“存续GDR不足实际发行数量的一半”,可见国际投资者并不是长期投资者,可能是一种套利的投机者,毕竟部分公司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当时媒体也有报道,今年7月完成GDR发行的一批上市公司,将陆续面临兑回解禁考验。由于GDR价格相对于A股股价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折价,投资者若以低价抛售GDR并转换为A股股票,理论上存在无风险套利空间。
这么短时间,国际投资者就已经离场而去,并成功实现一种逃离,这让发行GDR的初衷十分的难堪,发行GDR,很多专家解读为A股上市公司走出国门,到全球闯荡,可以扬名立万扩大影响力,但是国际投资者成为了短期的套利者,实际上仅仅过了三个月,发行的GDR重新成为了A股的新增筹码,从A股抽离资金,这与在A股定增有何明显的不同吗?
不可否认的是就像国内投资者对美国市场上市公司不了解一样,A股一些走出国门的公募基金,收益率也是差强人意的,瑞士和伦敦投资者,也对A股上市公司了解不透,既有语言障碍,也会有信息不畅的困扰,导致长期持股信心大跌,有了套利空间就会选择离场,即使小有亏损,可能也会选择止损,就当是交一个学费。
部分声音认为GDR之所以很快转成A股股票,在于没有形成规模,但是一道过了“兑回限制期”,投资者就迫不及待的选择转化成A股股票,如何能够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吸引全球投资者呢?只有投资者认可GDR投资价值,不选择转化成A股股票,才会形成规模效应。
发行国际市场GDR,承销保荐商的信誉度十分重要,主要凭借承销商的推广工作,可是尽管上市公司发行GDR聘请国际上著名的投行来完成GDR发行承销工作,但国内部分上市公司一般重在融资成功,而不看重公司的推荐,可能也不会花很多钱 把公司形象向国际投资者进行广泛的宣传,不排除部分投资者就是冲着国内外价差套利而来,本来就不做长期持有准备。
GDR融资,很快变为A股投资者接盘,与发行GDR初衷是有点背离的,未来GDR发行要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依然任重而道远,一个是公司发展需要脚踏实地,给股价上涨提供业绩支撑,让国际投资者看到持有的价值;其次是公司需要更多的宣传,而不是把国际投资者当成韭菜收割,就像国内的IPO ,只要募集到资金,哪管投资者赚不赚钱,长期这样,会把GDR彻底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