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深交所上市委终止对芯龙技术、宏远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这也意味着,从2023年年初至今,科创板和创业板已有8家企业的上市进程被叫停。整体而言,这8家企业都没有通过两交易所上市委的问询关。个人以为,基于科创板、创业板两板块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拟上市企业的审核标准非常有必要。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科创板、创业板共有176家公司终止IPO,相当于平均每2天就有一家公司的终止其IPO之旅。176家终止IPO公司中,创业板143家,科创板33家。因此,与去年相比,步入2023年后拟IPO企业撤单数量处于正常水平。

根据以往的经验,拟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企业终止审核,或是由于相关公司不符合板块定位,或是由于该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存疑,或是该公司合规性存在问题。某些企业的撤单,除了自己发现问题主动为之之外,因沪深交易所上市委刨根问底式的问询,最终导致其撤回材料的不在少数。比如今年科创板、创业板撤回材料的8家企业,均止步于问询环节,也凸显出问询环节的威力与作用。比如8家企业中,4家企业在回复完首轮问询后即撤回上市文件,3家企业经历了两轮问询,另1家企业尽管历经三轮问询,但也不得不撤回IPO申请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企业并非首次撤回申请文件。比如有一家企业先欲在科创板挂牌,但在与科创板审核部门沟通后,撤回了申请文件,并转投创业板,但仍然没有过关。另一家企业则恰恰相反,其先向创业板报送申请文件,撤单后又欲在科创板挂牌,但此次仍然没有如愿。这表明,如果不符合上市条件,即使再“折腾”,也无法改变难以上市的命运。

无论是在科创板还是创业板上市,都会涉及到是否符合板块定位的问题,主要涉及研发费用、营业收入及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各类产品核心竞争力、技术先进性、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市场潜力、核心技术、技术储备情况等。某些企业之所以撤单,与不符合板块定位密切相关。

事实上,企业上市审核过程中的问询环节固然重要,但个人以为,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进而完善审核标准更重要。比如去年年底,深交所发布修订后的《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新增几项创业板定位的量化指标,主要包括营收增速、研发费用金额及增速等,同时增加了限制在创业板上市的几类行业。由于推出量化指标,并规定了限制上市的行业,对于市场及深交所审核部门而言,是否符合定位将更加有章可循。

个人以为,进一步完善科创板、创业板的审核标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一是可防止某些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蒙混过关。无论是沪深主板还是科创板与创业板,意图蒙混过关的企业并不少见。科创板与创业板由于估值更高,更能激起某些企业浑水摸鱼的热情。但通过完善审核标准,能够打击相关企业蒙混过关的冲动。

二是让相关企业知难而退。有了量化指标,欲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自己也可“算算帐”,是否达到相关指标的要求。如果达不到,即使申报也将无法过关,无形中可让某些企业知难而退。如此,既可达到降低沪深交易所上市委的审核压力,也有利于防范IPO“堰塞湖”的出现。

此外,完善审核标准,将有利于提高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质量。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新股发行重在发行人的信息披露,但提高两板块上市公司的质量同样不可或缺。完善审核标准,将不符合板块定位、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挡在两板块的大门之外,对于提高两板块上市公司质量将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 量化指标 进一步完善 申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