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了《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指导各地统筹做好在缺乏灌溉水源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工作。那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是什么?怎么建?


(资料图)

一、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1、提高农田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合理规划农田布局,优化田块结构,有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通过科学的耕作管理,合理的施肥和灌溉,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增加农作物的产出。

2、提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带来更多的农产品产量,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此外,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农民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3、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

高标准农田建设强调科学施肥、合理用水等措施,有助于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通过避免过度施肥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可以减少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此外,科学的农田布局和管理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退化。

4、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它促使农业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化、高效化的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5、增强国家粮食安全

农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增强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从而增强国家粮食安全。

6、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带动农村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和综合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

7、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需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方法,推动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这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动整个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怎么建?

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西北、青藏等七大建设区域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区域气候条件、行政区划、地形地貌、降水情况、地表及地下水资源状况、水利工程及水源保障条件等因素,将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细分为13个建设类型区,突出旱涝兼防、分类施策,着力强化应急补灌能力,分区分类配套完善集雨蓄水、节水补灌等工程设施,缓解作物出苗、孕穗等关键生育期水分供需矛盾,努力破解“卡脖旱”,确保浇上“救命水”。

针对各地现实条件和建设实际,《规范(试行)》提出采取工程集水、保墒蓄水、抗旱补水、设施节水、防洪排水等五类工程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区域、不同地形、不同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建设内容和标准,保障作物关键生育期应急补灌,确保建成后亩均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各地在《规范(试行)》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适合本地区的技术标准,满足建设需要。

综上所述,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提高农田产量的手段,更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键词: